工作总结398 >地图 >综合分类 >

永垂不朽成语造句

永垂不朽成语造句

时间:2025-03-13 作者:工作总结398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永垂不朽成语造句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学习在说明中运用记叙的方法。

3.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学重点:

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2.说明的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征。

教学难点:

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生字词(结合课文生词表以及课下注释整理后与同学交流)

2、说明文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

3、说明事物要抓住,即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本文主要抓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的特征。

二、合作探究: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画图表等。试找出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读课文根据给出的层意划分课文结构。(写出段落)

第一部分: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具体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字、碑文以及十幅浮雕。

第三部分:抒写瞻仰后的深切感受。

第二课时

三、交流展示:

1、自己分析题目

2、读课文第一节,说说瞻仰纪念碑的心情是怎样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第一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3、阅读课文2、3节,纪念碑处于什么位置,周围环境如何?兴建哪一年?谁为它奠定基石的?它的规模如何,是什么质料构成的?

4、阅读课文4、5节,了解纪念碑的结构、题字、碑文、装饰与造型,并说一说文章照录碑文的用意是什么?以及装饰有什么象征意义,造型有什么特色?

5、再次速读2~5节,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给我们面前?(即作者的活动顺序)

6、在平台前瞻仰,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

7、思考:既然按照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前”说明呢?“大碑座”又为什么不紧接着“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呢?这样是否显的杂乱?

8、文章那些部分是介绍大碑座的?是采用什么结构?先总写浮雕的、、。以及雕刻了英雄人物的数目、大小和各不相同的形象特点。

9、阅读7~10节,这一部分运用哪些表达方式,简要说明一下。

10、想一想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你是如何知道的?(用原文的一句话)并按文中的顺序简要说明浮雕的主要内容?

11、研究课文,思考P92练习2

12、读课文11小节,它在文章结构和表达中心起到了什么作用?

四、归纳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用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抓住特征以说明为主有机插入叙述;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空间顺序为辅,兼以逻辑顺序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热情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和他们英勇奋斗,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学生见过纪念碑却不一定有比较深的印象,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这篇说明文,本人做了一下尝试,教完本文后,有如下几点感想。

一、预习的必要性。

课前先让学生查找资料和图片,在形象感知上先对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了解。结合查找的文字资料,为很好地理解碑文内容作了充分的准备。课堂证明,预习之后在教学时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图表的合理使用。

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形象地了解说明顺序的使用,除了在书本上让学生划出标志性的词句,我还特地制作了一张表格,画了一幅纪念碑方位的简图,然后让学生结合书上标志性的词句,填图,学生根据提示,很快填好图表,然后我按方位顺序依次参观给学生看,并请一个同学在旁边扮演导游,做一个简要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我一起亲身感受了参观的过程,也对什么是空间顺序有了形象的了解,并且更好地掌握了纪念碑的浮雕内容。

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运用

说明方法虽然以前也曾接触过,但往往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所以这节课上,我先带着大家回顾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它们有哪些作用。然后先让学生找出一个说明方法,由我示范分析其作用,让学生从我的示范分析中寻找分析要点。学生掌握要点后,我再让学生在书上划出使用说明方法的语句,并尝试批注分析其作用。最后课堂交流,点评并补充纠错。几个学生下来,就发现这样做是很有效的,学生既掌握了方法,还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介绍某个物品,使用两个说明方法,并在语句后做一个说明方法的分析。这样就又锻炼了学生的笔头表达能力。

永垂不朽成语造句 篇2

【教学构想】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讲授此课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在说明事物的时候,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为了更好地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作者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的组织材料的方法。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说明的顺序,对文章作整体的把握。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讲授此课时,我抛弃传统的细致讲解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对课文作整体把握后,设计了几个有趣的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的开展中,把握说明文的特点。最后共同分析语言特色,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让学生领悟说明文的特点。

3、学习在说明中运用描写的方法。

4、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学生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学重难点]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观看图片;感知课文;设计活动;共同分析。

[教学步骤]

学生介绍纪念碑。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特色。体会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相关情况作一定的了解,加深认识,并学会整理中心资料。)

一、导入

1、放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不同角度摄影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对纪念碑的外观、基本构成作了解。)

2、请一位同学看着图片介绍纪念碑。

3、先不作评价,《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也是说明、介绍纪念碑的,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说明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二、整体把握课文

读完课文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畅谈。

(可以互相补充,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方位词的使用,说明时抓住事物的特征,语言饱含情感等,教师适时做总结。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并充分地肯定学生。)

三、分小组设计活动

1、学生当导游,介绍瞻仰的路线及瞻仰顺序。

(学生活动:画方位词;可以让多名学生尝试,互相补充;其他学生总结说明顺序。)

路线:(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一踏着(石道)一踏上(台阶)一到了(平台)一走下(台阶)一离开(纪念碑)。

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介绍lO幅浮雕)

东—一南——西(1839年——解放战争)

第二课时

(继续进行活动安排)

2、看着浮雕图片,学生当革命史迹的讲解员。

结合课文内容,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出来。

总结:说明文中记叙、描写的作用。介绍lO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和说明,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3、作为普通的瞻仰者,说说纪念碑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先说特征:

巍峨——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

雄伟——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庄严——纪念碑是用……一砌成的,它象征……

装饰花纹象征……

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

次说感受: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句子。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活动环节的设计富有个性化,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充分施展学生的才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

四、师生共同总结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本文的语言很精练准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如:“落成”、“瞻仰”、“巍峨”怎样讲?不用“落成”,而用“建成”、“造好”,不用“瞻仰”,而用“参观”,行不行?

(“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造好”等一般性字眼,就无法表现作者的崇敬心情。“瞻仰”,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用它比用“参观”这一类字眼贴切、庄重得多。这种“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是贯穿全篇的。因此,这一节起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又如:“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长40、68米。”这些句子用数字准确地描述了浮雕的高大壮观。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本文的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1、导入激趣,让学生活跃起来。

欣赏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学生的看图介绍,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陕地学习。

2、小组活动设计,增添课堂魅力。

我精心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学生当导游、讲解员,充当瞻仰者的身份,允许多名学生参与其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下面的学生也有事可干,他们可随时补充、纠正并总结。这样让他们真正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永垂不朽成语造句 篇3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2、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本文是说明文,写法上很有特色。它在按空间方位的顺序介绍事物的同时,又运用了时间顺序,使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大碑座上10幅浮雕的介绍,涉及的历史知识广,初一学生尚未系统学过,如何把握讲解分寸,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文体知识回顾

1、说明文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人民英雄。

2、说明事物要抓住,即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本文主要抓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

3、说明顺序一般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本文中作者介绍纪念碑主要采用了顺序。

4、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画图表等。试找出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2)认真读课文:朗读,默读。

①字音认读。

②字形辨识。

③给划线的字注音。镏金上溯重幔庑殿挑衅逾越天堑

(3)读课文根据给出的层意划分课文结构。(写出段落)

第一部分: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具体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字、碑文以及十幅浮雕。

第三部分:抒写瞻仰后的深切感受。

二、导入新课

三、板书课题

四、介绍作者背景

周定舫,生于1931年11月13日,浙江省定海县人。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

背景资料在我国举行开国大典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30日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天下午6时,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随后,以毛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奠下纪念碑的基石。

当时,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经全国广泛讨论,最后确定了现在的碑型图样,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由北京市市长彭真任主任委员、郑振铎、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工程处,分设计、施工、采石、美术工作等7个组,进行工作,此外,专设一个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的领导下,研究浮雕画片所需的史料题材。

纪念碑于1958年4月22日建成,前后长达5年零8个月,可见时间之长工程之浩大:纪念碑用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可见用料之多石料之优良;本文发表于纪念碑落成的第二天,可见人们对人民英雄的缅怀和崇仰。作者对纪念碑的介绍内涵丰富,情感深厚,既介绍了纪念碑建筑上的特征,更突出了纪念碑的纪念意义。

五、解题:

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1.齐读课文第一小节,找出体现作者对纪念碑总印象、概括总特征的词。

2.“落成”一词表明工程胜利结束,内含“”之意。

3.“瞻仰……纪念碑”既提示了本文述说的主要内容,也与本小节“”扣合,体现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三、课程问题

○1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我们面前来?

○2划分课文第二部分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读第一层:

○1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

○2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读第二层:

○1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2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3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完成课后习题一

重点研讨第三层:

○1浏览这一层,①本部分的说明结构特点是什么?

○2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十幅浮雕的。

工作总结398(g398.com)小编精心推荐:

○3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十幅浮雕分类。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1分层

○2各层是如何来写的?

○3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指导学生分析第二幅浮雕并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其他浮雕的分析。

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四、集体朗读最后一段: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五、提问

①作者在文中几次写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②反复写的作用是什么?

六、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用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抓住特征以说明为主有机插入叙述;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空间顺序为辅,兼以逻辑顺序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热情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和他们英勇奋斗,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

七、落实说明文知识巩固

1、本文说明的类型

2、说明的对象

3、说明的对象特征

4、说明的顺序

5、说明方法

6、说明语言

八、写作特点:

1、语言准确而富于变化。

2、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有机插入记叙;在安排顺序上,以活动者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

3、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进行介绍

第三课时:作业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瞻仰()旌旗()天堑()挑xìn()上sù()

2.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矗立()崇敬()

践踏()峻峭()

3.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A、接近B、流传C、挂下D、低下

⑵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A、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B、认真仔细地观看

C、从近往远观看D、从低往高观看

4.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有一句与其他三句不同,这一句是()

A、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

B、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

C、我踏着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

D、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

5.对本文说明顺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由远及近,由外围到中央的空间顺序

B、由上到下,从东到北的方位顺序

C、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

D、纪念碑建筑过程顺序

6.下列句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扣住纪念碑的哪一个总特征来说明的?

(1)、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2)、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3)、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7.读第四小节完成下列各题

1.“永垂不朽”中的“垂”,按音序检字法,应查的音序是,按部首检字法,应查部画。“垂”一词在文中应解释为。

2.这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和。文中第一句的表达方法是。

3.“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这一句中的“亲自”、“亲笔”不能删去是因为

4.碑文中标出三个年代:“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这三个历史年代,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习题。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只冰坨,狂风狼似地嚎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风雪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队伍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一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着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士们借火……

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给他?将军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的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我……”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

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眼睑上,融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混沌___________踉跄___________

2.文中进行了人物的刻画,请写出本文描写将军时用了哪些方法,并各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是小说开头埋下的伏笔,请从文中找出与它相照应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着重刻画了军需处长的什么精神?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丰碑》一文后,你认为我们今天还有向红军学习的必要吗?我们应主要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过程中,同样有许多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好干部,试举出两例,并用一句话概括各自的先进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瞻仰前的心清—一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以及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推荐阅读:
永垂不朽成语造句 各执己见成语造句 朝思暮想成语造句 以儆效尤成语造句(推荐九篇)
欲了解永垂不朽成语造句网的更多内容,可以访问:永垂不朽成语造句
热门标签: 朝思暮想成语造句 有关冬的成语造句 四个相近成语造句 各不相谋成语造句 完璧归赵成语造句 无可奈何成语造句

本文来源:http://www.g398.com/g/13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