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秘史读后感 篇1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句话说的正是曹操。
在文学史上,曹操是大诗人,做出了重大贡献,故有三曹之说,其诗也至今传诵,流芳千古。
而在军事、政治上,曹操却是失败者,故后人称之为奸雄。如果除了官渡之战外,都以败局收场。曹操的失败,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骂名,也正因为他心胸狭窄、疑伸疑鬼、一意孤行。
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中曹操疑伸疑鬼、贪身怕死,使一代神医华佗冤死在狱中,《青囊书》也从此失传。
曹操骄傲自大,心胸狭窄,心理容不下别人,杀杨修、祢衡就是实例。杨修聪明过人,口才又好,但他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对于曹操也毫无顾忌。因而曹操十分讨厌杨修,心生杀念,把杨修赶尽杀绝。
而祢衡学富五车,记忆力惊人,思维敏捷,而且为人正直,有胆有识,嫉恶如仇,伶牙力齿。在曹操面前毫不客气地数落曹操手下的虾兵蟹将,令曹操恼怒不已,祢衡面不改色,尖嘴薄舌地说曹操不分贤愚,是眼睛脏;诗书不读,是嘴脏;不听劝告,是耳朵脏;不懂历史,是身体脏;不容诸侯,是独自脏;想篡权,是心脏!奸雄曹操也容不下祢衡,挟走了祢衡。
曹操的品质、野心、肮脏也被暴露无遗!
一读到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曹操的文学贡献也被历史尘埃所淹没,这尘埃好比是人们对历史中曹操的评价,奸雄也成了曹操。千古留下的骂名也不由得令人摇头叹息,感到悲哀!
曹操秘史读后感 篇2
《三国演义》算是一本人尽皆知的一本书。对于这一次的易中天品三国我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原来我们一直唾骂的曹操也是个好人。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编写的一本书,很多人都很喜欢,可既然是小说,那么内容必定有所改编,可能少数内容与历史不符合。比如说对曹操个人才德的完全否认,比如说对诸葛亮的略神化,都是不合历史的。不过其中的英雄也是另人敬佩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青梅煮酒与刘备共饮,曹操问:刘兄你觉得这世间谁才是英雄?刘备将孙权等人一一说来,曹操都说不是,然后曹又言:今英雄你我二人也。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人生死之交。三顾茅芦的求才之诚心,诸葛的忠君,死而后己。周瑜的聪明才智却因无历练而被气的吐血。
三国人物丰富多彩,为谋天下不惜对兄弟下手,身在乱世非有一能而不可活。易中天认为关羽能独挡一面是个人才,他认为曹操有才,也很温柔,待丁夫人很好。但历史总是由胜利者写下的,曹操有才也只能被人评为奸臣,戏台之上也是个白脸。对于三国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三国演义》就是罗贯中对三国的看法,易中天品三国,那便是易中天先生对三国的看法。
曹操秘史读后感 篇3
《三国演义》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它讲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国时期三足鼎立,最后到三分归一的故事。
这部小说深深地吸引了我,以至于我爱不释手,夜不能寐,但是,愈往下看,感情愈深,对于各个人物的印象就愈加深刻、愈加个性分明。以至于我读到第一百三、四回时,潸然泪下,对于诸葛亮的死伤痛万分,所以以后的部分我也就再也没有心思读下去了。反正最后的结果已是众所周知了,不读其实也无所谓。诸葛亮禳星注定了三国最后的结局也注定了刘氏天下的灰飞烟灭,本来的一丝希望也随之逝去。
那么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据史书记载,是由于为了伐魏,过度辛劳而终。在这里,我们着重来谈论一下《三国》,《三国》上却不太一样,虽然都是为了伐魏、一统天下。可三国上说他是心神混乱,旧病复发。单看前半部分,都差不多,可是小说毕竟是小说,为了吸引读者,难免会有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说法。所以说,《三国》上说诸葛亮利用祈禳之法要挽回一纪的寿命,也就是十二年。
这个过程需要七天,已经是第六天晚上了,马上就要成功了,可是好景不长。这时魏延突然冲进帐篷,踩灭了主灯,导致祈禳之法没有成功,诸葛亮也就自此结束了他的一生。通过这段文字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诸葛之死——一是:对于事业的忠诚,过于用功,导致因劳成疾、与世长辞;二是:魏延的过错。其实,这只是一个原因,一个直接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间接原因,那就是魏延与黄忠投奔刘备之后,诸葛亮发现魏延脑后有反骨,抓住了一个小把柄,正要拖出去斩了之时,由于刘备与魏延本身的苦苦哀求,诸葛亮不敢违反主公的命令,再加上自己也确实是动了一点慈善之心,所以就没有杀他,以至最后酿成了大错。
在这里,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诸葛亮好比是正义的化身,而魏延代表的就是邪恶,诸葛亮不杀魏延就叫宽容、宽恕。那么在这里,宽容可以施加给邪恶吗?显然是不可以的。可是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宽恕是什么呢?慈悲为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慈悲之心,宽恕那些我们生活中一切可以宽恕的人,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那么,这两种观点是不是矛盾了呢?说矛盾,其实就是很矛盾,宽容邪恶又不能宽容邪恶,这不就是很矛盾吗?但如果你要说它不矛盾,它也不是很矛盾,宽容邪恶就有未来,不宽容就没有未来,难道很矛盾吗?只是一个有无未来的区别罢了。
那么,到底该不该宽恕邪恶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所谓宽恕并非宽恕可以宽恕者,而是宽恕不可宽恕者。只有不可宽恕者存在,宽恕才存在。也就是说,宽恕生来就是要宽恕邪恶的。这句话没错,可是它还少了一句,应该再添上一句:“当然,宽恕也要视情况而定,应从大局出发,如果是为了集体利益,应该摒弃他,那就别宽容他;如果集体需要,那就留下他。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为人处世方面、思想状况等是否良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搞好宽容与邪恶之间的关系”。所以说,文章的题目是“有时候”,对于邪恶是不能施与宽容的。而非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说了这么多,我对于《三国》最大的感想也就谈完了。最后我只是想送给大家一句话——《三国》带给我们的不是表面的群雄割据、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而是内心深处的那种心灵上的震撼、那种感动。读书不在于你读了多少,而在于你想了多少。读书用的不是眼睛,而是心。
曹操秘史读后感 篇4
这段时间,经过老师的推荐我读了许多书籍,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非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了东汉末年直至汉末晋初这段时间曹魏、蜀汉和孙吴三个国家进行战斗。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刘备,整本书以刘备为中心,写了一系列关于他的种种事迹。
在这本书中,写了刘备打了许多胜战,因此我非常佩服他。刘备也十分谦虚,就以《三顾茅庐》来说吧,他三访诸葛亮,张飞因诸葛亮迟迟不出门见人都已经愤怒不已了,而刘备却还是那么冷静地等待着诸葛亮。当然,关羽也很有个性,在张飞生气时,他总是及时相劝,阻止张飞动怒。
在说说曹操吧。他在《三国演义》中虽然被称为“奸雄”,但他对刘备说的话,刘备不入耳这件事情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宽容大度。本来我一直以为曹操是一个待人很坏、很冷酷的人,但一读到这里时,我对他的看法完全变了。
读完这本名著后,故事情节仍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对于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因为对方的官位或身份的高低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就像文中的关羽,他对故主忠诚,又因为斗争失败投降,没有半点儿想以陷害的方式击倒对方,但在我的眼里,他并没有战败,因为他最后还是凯旋归来,身上有一种可贵的,只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忠。
在《三国演义》中,我见识到了各种风格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和爱好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永远一样,就是重情重义,正所谓“乱世世英雄”,他们就是情谊上最杰出的英雄。
曹操秘史读后感 篇5
妈妈不止一次地在我面前啰嗦:“我国四大名著很有名,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一定要多看这一类的好书,为初中做准备……”而我,由于对长篇小说不感兴趣,所以除了看过《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以外,其他书基本上都“无一问津”。寒假期间,老妈终于“强迫”给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并让我看完后谈谈感想。
虽说厚厚的书让我感觉内容太多了,但是当我看完“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往下看了,由于速度“过慢”,我花了六天才看完前六十回。最吸引我的当属“用奇谋孔明借箭”这一回合。
在这一回合中,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的诸葛亮在大雾中使曹营以为有敌军来袭,不但让对方水军损失几十万支箭,还运用自己的计谋,成功挫败了周瑜的谋害。他知道周瑜让他借箭的真正目的是想迫害自己,为了保证双方的利益,便运用自己的智慧,使得周瑜无话可说,只能甘拜下风。
而在我读完后60回合之后,最令我佩服仍然是诸葛亮,因为在《武候弹琴退仲达》这一回合中,诸葛亮在马谡失守了街亭之后,诸葛亮竟能在如此的短的时间内运用“空城计”迷惑司马懿,使其以为城内有军队而巧妙退敌。
其实这和诸葛亮对司马懿的了解有关,因为他知道,司马懿从来都是多疑的,对一些可能有陷阱的地方从不“跳进”去,这次,他也没有听从小儿子的建议,而是迅速撤军,到最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才后悔不已。
但是这跟诸葛亮的智慧还是分不开的,这:“空城计”如果诸葛亮没有想出来,蜀军乱作一团,就会被打的大败。甚至亡国。而如果在魏军15万的军马中脸色突变,就会使司马懿发现破绽,进而导致大败。所以,诸葛亮的智慧以及沉着冷静是能“吓跑”对方的主要原因。
而书中其他一百多回合的故事我也不再一一列举了。看不,妈妈叫我读《三国演义》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啊!我现在只是看不惯看的太迟了。
曹操秘史读后感 篇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长江岸边,在神州大地上,在20xx年前的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经历了什么呢?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年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就像血液是热的,更是充满色彩的。我从小就看三国,6岁时,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无味的书摆在了我的书架上,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钻进了这本充满魔力的书,直到现在,我还在研究三国。
这本书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没有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个个秣兵厉马,个个雄心勃勃,都想成为最终的霸主。特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大,都有无数的兵马,无限的魅力,打来打去,一场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终于决出了胜负,胜者不是魏、蜀、吴,而是新的势力晋,这个搞笑的结局为三国画上了“!”,或是个“?”。
三国时期,不仅有血肉横飞,猛将如云的战场,还有在战场后方,无数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战场”。有像吕布、赵云这样的猛将,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不用刀枪却胜过刀枪的谋士。更有像刘备、曹操这样的王者。从这些英雄与历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国世界个个王者最终的目标无非是当上皇上,他们充满野心,自以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后却谁也没能得逞。做人就不要这样,野心越大,输得就越惨。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实的做事,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如果一口吃个胖子是绝对吃不下的。虽然一开始你可能像刘备一样渺小,但是只要努力,踏踏实实的来攀登生活的这个梯子,当爬到梯子顶端时,你会看到自己脚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么美丽。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还不够,除了有心还要有行动。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看看袁绍这样的人,只是充满了野心,却不付出努力,一颗心是达到了成功,可是通过实际行动走的路,他还远没有走完。
这三国这个乱世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曹操告诉我们做人必须有心计,刘备说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执着的信念和一颗充满慈爱的心。诸葛亮扇动羽扇,告诉我们只有时刻谨慎、细心才能成大事。关羽满脸懊悔:“哎,千万别像我这样,心高气傲,这样得不到什么好的结局”。吕布来了,赵云来了,董卓来了,他们都来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讲述他们的人生。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够享用一生。《三国演义》本身就是真理。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我还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继续去探索。
-
工作总结398小编为您推荐曹操秘史读后感专题,欢迎访问:曹操秘史读后感